华夏文明为什么是天道文明?(三)
上古三皇文化公众号替代号
敬请关注!
昆仑文明
军师府
开天辟地,人从天地中走出来,以立杆测影为人文奠基。故将建木之高坛,称之为昆仑。中国人的祖先从昆仑而来,背后的文明含义至少当追溯至此。
《周易·系辞上》云:“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”。立表测影,打开时空,测定四方中央与太阳回归年不同层次的周期。(立表测定时间,将在下一次详述。)“中”之“丨”,是建极;“囗”,是建极打开并影响的政治时空。
“易有太极”,在“有”极之前,易呈现为“无”极的状态。无极也好,有极也罢,自然本身为“易”,自有日月轮旋,寒来暑往的自然秩序。只是说,这个自然秩序一开始对人并没有呈现出来。从无极到有极,意味着人开始走出自然,认识自然,辅相自然。人,开始慢慢作为与天地并立的三才之一,反过来参赞天地。
立杆测影,是人从自然中走出来,以天地秩序为根基奠立文明的标志之一。这一根杆子插下去,打开时空,意味着从无极到有极的建极。表旗并建的“中”,意味着无极而太极,意味着从混沦开始走向秩序。这一过程的意蕴,浓缩在盘古开辟天地的神话中。
据徐整的《三五历纪》:天地浑沌如鸡子,盘古生其中。万八千岁,天地开辟,阳清为天,阴浊为地。盘古在其中,一日九变,神于天,圣于地。天日高一丈,地日厚一丈,盘古日长一丈,如此万八千岁。天数极高,地数极深,盘古极长。后乃有三皇。
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,并不是说凭借神力或人力分开天地,而是隐喻人对天地的认识。盘古之前,人还没有上天下地的概念,人还在自然的怀抱中。自然,呈无极之象。盘古在自然中孕育一万八千岁,隐喻人对其生息环境的认识,经历了极其漫长的时间。盘古之前,并非天地未分。之所以称之为混沌,是说人对天地还没有认识和区分,人与自然还是一体,故为混沌。天地之分,在人区分出天地,同时也认识自己。“天日高一丈,地日厚一丈”,天地每天都在变化,通过观察一天天的变化,对天地的认识一天天深入。“盘古日长一丈”,盘古每天也在生长,对天地的认识,最终返观到对人自身的认识。人对自己的认识,与对天地的认识相互深入。盘古每天生长,通过深入认识天地变化,深入认识自身,以至于“一日九变”。与其说盘古撑开天地,不如说人参天地,逐渐摆正天地的位置以及天地之间万物的秩序,并最终摆正人在天地和万物中的位置,从而认识人自身。撑开天地,人的生存时空开辟出来,混沌显出秩序,秩序奠基文明。
盘古开天辟地,并非流俗意义上的造物式神话。中国古传神话,多有深意,寓教于乐,高明道于中庸。盘古之名,亦有其义。盘者,周旋、周流之象。盘古,古者如盘,古,乃宇宙之过往。宇宙时空,自古及今,其动如盘,循环往复,独立不改,周行不殆。惟其如此,方可建极以知其义。盘古,对应老子的一句话,“渊兮似万物之宗”。渊者,回水也,盘旋也,众妙之门也。
盘古以人一己之躯撑开天地之象,实有立表测影打开时空之义。后世总结立表测影的操作方式与计算法则的书,迄今最早为《周髀算经》。最初,人走在太阳下,看到自己的影子有长短变化。故取象大腿骨之直,为表正,观察太阳运动与阴阳消息之间的具体关系。周髀的髀,本义即人的大腿骨,称之为股。古人立表测影,立表的竿子,虽称之为股,其实取象人直立的样子。地上的投影,称之为勾。《周髀算经》,借助勾股关系,测天地时空。有了表,有了股,便可以测天地。换句话说,有了人,就可以慢慢厘定天地之间的秩序。因髀为表以象人,更深层次的含义,以人为中心,定天地四方。故《周髀算经》,用盖天说。盖天说的实质,是以人为中心,观测天地。故周髀之高为八尺,合人之身高。盖天说以人为中心,浑天说以地球为中心,宣夜说则无中心。宣夜说之所以后来师法失传,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与人关联性太小,六合之外,圣人存而不论。
“易有太极”,犹立表测影,打开混沌。若以人自身为表,则盘古之宇宙,终因人之参赞而呈现其秩序。如果推演一下立表测影的具体过程,从中便能见到很多中华文明基础性的特质。
立表测影,先扫清周围的障碍物,整理出一片空旷的平地。中央筑高坛,高坛中央立表。具体的象,可以参考北京天坛公园中的圜丘,其实,天坛的本义就是圜丘。
这个平地与筑坛的动作,在上古称之为“封禅”。除地为禅,清除杂草,平整地面。若以除地言,禅的本字当作“墠”。平地之上筑坛,为封。封禅,从原始意义上看,来自立表测影的天文观测。后来帝王告成,之所以要行封禅之礼,最关键的是表示自己效法天时,接通并葆有天命。
高坛上立表测影,是人世文明最初的开始,为人文之元。平地之坛,称之为圜丘。圜者,天道之象,圜丘用以测天而法天。丘者,坛也。丘之大者曰虚,故昆仑丘也称之为昆仑虚。以立杆测影之象言,筑坛建木之前,文明尚未奠基,天地人不分的状态,称之为混沦。混沦皆从水,相应于上古的大洪水时代。大洪水的混沦时代,天人未分,自然尚未向人呈现它自身的秩序。所以,混沦时代,犹如大洪水淹没一切,称之为洪荒时代。开天辟地,人从天地中走出来,以立杆测影为人文奠基。故将建木之高坛,称之为昆仑。中国人的祖先从昆仑而来,背后的文明含义至少当追溯至此。
华夏民族最早的圣人,开天辟地,人从天地中走出来,同时意味着开始从混沦中摸索自然规则,这个过程,就是治理洪水的过程。
平地筑坛,犹如从洪水中涌出来的山脉,高而上平,人可在上面定居,此为昆仑原型,为测天之坛。用昆仑指称一座具体山的名字,是汉代以后的事情。中华文明发源于昆仑,这个说法没错,只不过昆仑不是普通的山,而是测天的坛。昆仑出于混沦,并不是以人自己的想法为自然制订一套法则,而是从混沦中还原出昆仑,这个过程表现为治水。治水,隐喻的是制历。“历,象日月星辰”,制历,研究七曜之动,以齐七政。
筑坛建木立表,首先是研究太阳的运行规律。故“昆”者,从日从比,比日观察,日复一日的观察。“仑”(侖)者,从亼从册,将日复一日的观测记录、汇集、整理出来。从这些记录中,慢慢发现其规律。昆仑上建木立表,上古传说把所建之木,称之为扶桑,因其有测天之功能,又称之为通天树,天柱等等。昆仑为丘,为坛,四周相应为谷。太阳,出于东边旸谷,登于扶桑,落于西边禺谷,见于东南西三面,休息于北面,故曰沐于咸池。
坛(壇)者,《说文》云:“祭场也,从土亶声”。坛,为后世祭天场所。从土,以土筑坛。从亶,篆文作
筑坛建木,乃人文起源,实际是通过立表测影,观测太阳的运行规律,以天行建立人在地上的规矩。明乎此,则知易。《易经》,为中国文化根脉。易,《说文》引《秘书》云“日月为易,象阴阳也。一曰从勿。”《说文》保留了两种对易的古传认识,一是日月为易。日月为易者,一阴一阳也,日者太阳,月者太阴,“日往则月来,月往则日来,日月相推而明生焉。寒往则暑来,暑往则寒来,寒暑相推而岁成焉。”(《周易·系辞下》)还有一种理解,易者,从日从勿,此更贴近“易”字本象。勿,《说文》云:“州里所建旗。象其柄,有三游。杂(色杂)帛,幅半异(旗帜的颜色半赤半白)。所以趣(聚)民,故遽(急)称勿勿。”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,日之出入与远近,悬象著明于天,乃万物所见之最大旗帜,号令天下万物之动。万物生长收藏之生命节奏,皆从太阳旗帜的号令。
易,从日从勿者,以日为主,阳主而阴从。阳(陽),本字作昜。昜,从日从一从勿,以悬象之旗,统一天下号令天下者,日也。此乃昜字从日从一从勿之深义。故“天下之动,贞夫一者也”(《周易·系辞下》),可以把这个一,系于太阳。太阳,是太阳系内生命动能的源泉。四时变化,冷暖变化,昼夜变化,皆为日地关系的变化。人类生息的地球,永远都在绕着太阳打转。形象地说,太阳,是地球以及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最大立法者。掌握日地关系变化规律,也就把握了阴阳消息规则,此为“提挈天地,把握阴阳”。观察日地关系变化,总结规律,最初通过立表测影实现,这是人世最早最基础的规矩。
伏羲女娲是中国人文初祖,古代流传一副伏羲女娲图,二人手里分别拿者规和矩。矩,从立表测影,勾股关系总结出来。古人以圭表测天之运,天虽圆,却可以方测之,以勾股之矩测之。故《周髀算经》开篇曰:“数之法出于圆方,圆出于方,方出于矩”。数之间的比例关系,最初从立表测影之勾股弦关系而来。以圭表之矩,可测天运之圆,故以伏羲女娲执规矩之象,代表人法天地圆方之基本法则。伏羲女娲执规矩之象,即“观天之道执天之行”之义。
伏羲女娲是中国人文初祖,古代流传一副伏羲女娲图,二人手里分别拿者规和矩。矩,从立表测影,勾股关系总结出来。古人以圭表测天之运,天虽圆,却可以方测之,以勾股之矩测之。故《周髀算经》开篇曰:“数之法出于圆方,圆出于方,方出于矩”。数之间的比例关系,最初从立表测影之勾股弦关系而来。以圭表之矩,可测天运之圆,故以伏羲女娲执规矩之象,代表人法天地圆方之基本法则。伏羲女娲执规矩之象,即“观天之道执天之行”之义。
规矩,从立表测影来,背后是日地关系的变化规律。人世活动,以日地关系的变化规律奠基,逐渐发展丰富起来,最终形成文明体系,这是中国文明区别于其他民族文明的根本所在。“天不变,道亦不变”,只要太阳系星球结构的关系不变,中华文明政治原则的基础就不会变,这也是中华文明成为地球上唯一一个持续存在的文明体的原因。
拓展阅读:
扫码加小编微信:Leojinyu123
为防止失联,请关注以下公众号,知道更多真相
也可以登录网站查看更多真相:www.lingmiaomiao.cn
请复制微店链接在微信里打开
https://weidian.com/?userid=301113021&wfr=c&ifr=shopdetail
古国治:现在的教育出问题,不在孩子,而在家长 | 我读南怀瑾
您的转发是最重要的支持!感恩转发!